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先养德是什么意思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5-03 06:39:44
文档

中医养生先养德是什么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海纳百川就是指通过各秀目种方法颐养生臃肿黑瘦命、增强体质欲说还休、预防疾病,清脆从而达到延年刻苦益寿的一种医漫山遍野事活动。中医朴素养生重在整体开口见喉咙共饮一江水性和系统性,细水长流目的是预防疾万人空巷病,治未病。别开生面中医理论的著海不扬波名代表作品是粗实《黄帝内经》铁树开花。2008年有气无力6月7日,中不痛不痒医养生经国务粗长院批准列入第六耳不同谋二批国家级非美目物质文化遗产开口见喉咙共饮一江水名录。202明亮3年4月26瞻前顾后日,国家中医细挑药管理局发布优秀《中医养生保短小健服务规范(拨乱反正有机可乘试行)》。内容来自懂视网(www.xyx234.com),请勿采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养生必须养德,积德才能积寿

——《道德经》的养生智慧之二

□     湖    山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一章中说: “道生之,徳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有各自的形态,从而成为具有个性的具体事物。所以万物都尊重道而又重视德。“道”和“德”是相通的,万物生长都依赖于“道”和“德”,万物得到的“道”出于自然,而万物之“德”则需要靠后天的蓄养。“道”赋于了人生命,但人的生命要用德来蓄养,并在生命的成长中不断地得到充实。

一、养生先养德

老子所说的“德”,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德,他讲的指“德”是万物得到的禀赋,人的禀赋既包括先天的条件,还包括了后天的道德修养。

老子是以“修道”的方式“养寿”的,“修道”就是修养德行,他把德的修养看成与尊道一样重要,提出了“德为寿之本”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既包括体能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并最早把道德修养纳入了生命健康的范畴。

老子的这种思想非常科学,具有普世的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订了健康人的四大标准:一是躯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道德健康,四是社会适应力好,把道德健康列入了其中。

老子又说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所谓养德就是要尊重道,重视德,不需要谁去命令,而应该是经常的、自然自觉的去遵循。

孔子非常赞同老子的观点,他说 “ 德润身 ”, “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孔子又说 : “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 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的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较好的待遇,较高的名望和较长的寿命。

孔子的这一理念,与《易经》中 “厚德载物” 的思想是相通的。巴西医学专家马丁斯10年对长寿老人进行的研究发现,大凡长寿者,90%左右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

《黄帝内经》中说: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四种长寿养生者,都是“淳德全道”之人,唯大德之人才能享受大寿。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四章中说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 意思是:用道来修身,他的德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德,就是真实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双重人格;就是真实的道德水准,而不是虚伪的作秀。

老子最早提出了“养生先养德”的观点。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 :“ 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 善于养生的人,应当是以德行的修养为主,身体的调养为辅,这是他对老子养生思想的正确理解。

二、养德就是做人要厚道

人应该如何修身养寿呢?老子说 :“ 无为无不为 ”。 德在人身上表现为人性,“无为”就是不要做违反人性的事,就是做人要厚道。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五章中说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 德性深厚的人,好像初生的婴儿那样。蜂蝎毒蛇都不刺咬他,猛兽不抓害他,凶鸟不搏击他。老子认为德行和福报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德之人纯朴、无邪,不走极端,不损人利己,所以能战胜丑恶、凶横,不会受到伤害。

《黄帝内经》的解释为 :“ 其德全不危也 ”。 你的道德高尚,人生就不会有危险,非正常死亡的概率就低,你就可以活的更长。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章中说 :“ 强梁者不得其死” , 强横凶暴的人不得好死。河上公注释:强梁为不信玄妙,背判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不得其死者,为天命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也。强横凶暴的人不尊道,不修德,专干违背道德的事,不听从圣人的教诲,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这种人不得好死,上天都要惩罚他,不是被人所杀,就是被王法制裁,不能活到正常的寿命。老子认为人如果缺德,就会死于非命,不得善终。

河上公也认为 :“天地长生久寿,以喻教人也,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人如果要想长寿,就要效法天地,以天地为榜样,不要作恶,不要遭人怨恨,像天地一样厚道,才可以长寿。

三、积德就是积寿

《道德经》中的“德”又通“得”,意思是有“德”才有“得”。“德”从何来?天上不会掉下来,要靠你不断地去积累,这就叫做“积德”。积德就是积善,积善就是要不断地行善,通过行善来积累德行。

《易经》上说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修积善行的人家,必定有很多吉庆福报;累积恶行的人家,必然留下很多的祸殃。这里讲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不是封建迷信,反映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凡事有因必有果。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九章中说 :“ 早服谓之重积德 ”, 懂得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之后,就应该尽早地、不断地积累德行。因为 “寿源于德” ,积累了德,才能得到寿。

所以现在许多企业家、艺术家有了钱之后,就来做慈善事业。捐款救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用各种行善的途径来回报社会,来为自己积累德行。香港的邵逸夫先生,捐款上百亿建学校、建医院,活到了107岁的高寿;李嘉诚先生,捐款建立汕头大学,设立长江教育基金,今年90岁了还在工作。积德就是积寿,积大德就是积大寿;缺德就会折寿,缺大德就会折大寿。

积德是不是都要像邵逸夫、李嘉诚那样呢?不是的,人的能力有大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积德的方式,“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都是积德。你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个座,这也是积德;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捡到钱交还失主,这也是积德。

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三章中说 :“ 死而不亡者寿 ”。 死了还活在人们心中,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这是一种“有德者永生”的观念,老子认为一个人有德比长寿更为重要。

现代诗人 臧克家 有句名言,与老子的思想完全相通,他说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没有道德的人,就是活着的死人。道德高尚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先养德是什么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