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3-10-05 06:16:28
文档

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

关于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的法律问题。一、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诈骗案件判决书是要通知被害人。我国《刑事诉讼法》仅仅规定法院在确定开庭日期后传唤当事人,并且在案件宣判后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被害人属于当事人范围之一。但是司法实践中诈骗案件法院开庭时一般不会通知被害人,可能因为没有被害人的联系电话或者被害人已经委托了辩护人,也可能法律并未明文规定需要通知被害人。但是开庭时肯定会通知被害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同时《刑事诉讼法》规定案件宣判后的判决书需要送达被害人,相当于宣判时间已经通知了被害人。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推荐度:
导读关于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的法律问题。一、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诈骗案件判决书是要通知被害人。我国《刑事诉讼法》仅仅规定法院在确定开庭日期后传唤当事人,并且在案件宣判后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被害人属于当事人范围之一。但是司法实践中诈骗案件法院开庭时一般不会通知被害人,可能因为没有被害人的联系电话或者被害人已经委托了辩护人,也可能法律并未明文规定需要通知被害人。但是开庭时肯定会通知被害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同时《刑事诉讼法》规定案件宣判后的判决书需要送达被害人,相当于宣判时间已经通知了被害人。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关于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的法律问题,

一、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

诈骗案件判决书是要通知被害人。我国《刑事诉讼法》仅仅规定法院在确定开庭日期后传唤当事人,并且在案件宣判后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被害人属于当事人范围之一。

但是司法实践中诈骗案件法院开庭时一般不会通知被害人,可能因为没有被害人的联系电话或者被害人已经委托了辩护人,也可能法律并未明文规定需要通知被害人。

但是开庭时肯定会通知被害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同时《刑事诉讼法》规定案件宣判后的判决书需要送达被害人,相当于宣判时间已经通知了被害人。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

“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

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判决书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二、诈骗罪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就是指以诈骗罪数额大小为主要因素,结合情节因素确定的标准,也是诈骗罪罪刑法定原则的重要标志。对于诈骗罪量刑标准的两个考量因素是:一是诈骗的数额标准;二是诈骗的情节因素。

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在当代的社会涉嫌刑事诈骗等,那么根据我们国家《刑法》当中的规定是需要由公安机关负责立案侦查,然后检察机关负责审查起诉,最终就是人民法院定罪量刑,并且下达了判决书之后,应当将这个判决书送给被害人。我国《刑事诉讼法》当中所规定的当事人是包括由被害人。

相关内容:签发空头支票是否构成票据诈骗罪

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构成票据诈骗罪。

什么是“空头支票”在我国票据法中规定为:“出票人签发的支票金额超过其付款时在付款人处实有的存款金额的,为空头支票。”空头支票影响支票信用,我国严厉禁止签发空头支票。

虽然签发空头支票是一种严重的票据违法行为,但是并非所有签发空头支票的行为都与诈骗有关,关键要看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过失签发空头支票的,不构成本罪。如何认定本项中的“签发空头支票行为。

第一,行为人完成了支票出票行为。支票出票是指出票人制作支票并将其交给收款人的行为。支票出票包括两种行为:支票制作行为和支票交付行为。只有两个行为都完成,才能认为支票出票行为完成。如:张某填写了支票并且在支票上签字盖章,然而因故没有使用而将它锁进了抽屉。后因其他事情查到这张已填写的支票,其时张某的支票账户已经出现空户现象。因为张某没有将这张支票交付,所以不能认定为签发空头支票。

第二,行为人签发了空头支票。签发空头支票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出票时账户内没有资金,持票人提示付款前也未存入资金,账户一直处于空户状态。二是出票时账户虽有资金,但是资金不足,所开票据金额超过存款金额。持票人提示付款前也未补足资金,账户一直处于欠资状态。三是出票时账户内有足够资金,行为人在持票人提示付款前提空了存款,造成账户突然空户现象。在上述情况下签发支票,都认为是签发空头支票。

第三,行为人骗取了他人的财物,指行为人将签发空头支票作为支付手段,实际不付对价地获取了他人的财物。财物一般是商品货物或其他有经济价值的物品。获取是指事实上的占有控制。

认定签发空头支票,关键在于把握行为人对自己银行账户资金情况的认识程度。笔者认为,行为人在签发支票时,对自己在银行账户内没有资金或者资金不足的情况应当具有明确认识,并且在签发支票后,对其账户资金不存入或不补足,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诈骗他人财物的罪过。

“签发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是滥用票据权利进行票据诈骗的另一种常见方式。

《票据法》第83条规定:“开立支票存款账户应当预留其本人的签名式样和印鉴。”

与签发空头支票诈骗的认定类似,在认定签发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诈骗时,应注意行为人是否出于故意,是否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另外,所谓签发与其预留印鉴不一致,既包括全部不一致,也包括部分不一致,只要是故意使银行审核时拒付即可。

司法实践中发生的,行为人在签发支票后又故意更换其在开户银行预留印鉴之一部或全部如何认定?笔者认为,这种情形与签发支票后抽逃资金使支票不获支付的情况是类似的,其实质还是一种签发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的行为。只要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更换预留印鉴以使其签发的支票不获支付,就完全符合票据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当然,如果行为人因正常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代理人更换等变更预留印鉴,致使先前开出的支票被拒付的,则另当别论。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银行可以与出票人约定使用支付密码,作为银行审核付款的条件。实践中,我国很多地区在支票业务中都使用支付密码。如果行为人签发密码错误的支票,同样会被银行拒付。另一个实践中常发生的问题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签发与其预留银行的密码不一致,但与预留印鉴一致的支票骗取财物的,能否定为票据诈骗行为?这是票据诈骗罪立法中的一个明显漏洞。上述行为是一种很典型的票据诈骗行为,与签发与其预留印鉴不一致的支票进行诈骗几无二致,但是印鉴毕竟不同于密码,即使对印鉴做扩大解释,也无法包含密码。因为新《刑法》第194条对此无明文规定,所以对上述行为不能按“签发与其预留印鉴不一致的支票”行为定罪,只能以普通诈骗罪论处。

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做虚假记载,骗取财物。

①汇票、本票在签发时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票据兑现,如果明知账户没有资金或者没有资金保证,却仍然签发汇票、本票,就是一种诈骗行为。所谓无资金保证,是指票据的出票人在承兑汇票、本票时不具有按票据支付的能力。关于汇票、本票无资金保证的认定标准,认为应该以汇票、本票到期付款时没有票据支付能力为认定标准。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行为人的目的在于逃避票据支付义务,骗取他人财物,其罪过特征是明知自己银行账户没有资金或者资金不足,而且明知自己所签发的汇票、本票不能得到承兑或者保证,仍然故意签发汇票,本票。所以,行为人的认识包括对银行账户资金状况的认识和对所签发的汇票、本票是否能够得到承兑或者保证的认识。

②所谓虚假记载是指在汇票、本票上记载与真实情况不一致的,除票据签章以外的票据记载事项的行为。一般从以下几点认定票据虚假记载行为:一是在票据上记载与真实情况不一致的票据事项;二是记载事项只能是票据上除签章以外的记载事项。如果记载的是虚假的签名和印章,则属于票据伪造;三是必须在票据有关事项的空白处直接记载。四是虚假记载必须出于诈骗目的。票据虚假记载和票据的变造区别在于:前者直接将虚假事项记载于票据上的有关事项空白处,而后者是将票据上已有的记载事项内容加以更改。在刑法上,在出具汇票、本票时实施虚假记载,也是票据权利人实施的一项票据诈骗行为。

票据虚假记载行为仅仅限于汇票、本票的出票环节,而不包括票据背书、提示承兑、付款以及保证环节。如在后面各环节对票据的记载事项进行补充、修改则可构成伪造票据,或者变造票据。

刑事判决书是否需要送给被害人亲属

刑事判决书不需要送给被害人的亲属。但是,法院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若是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刑事判决书是否需要送给被害人亲属

刑事判决书不需要送给被害人的亲属。但是,法院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若是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否有被害人?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主要是指有义务执行判决、裁定的当事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判决、裁定负有协助执行义务的某些个人,也可以成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与被执行人共同实施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害人有义务执行判决的也必须执行。被害人对判决不服的,如果是法院一审民事判决的,则可以自收到判决书之日起15日内(刑事判决为10日)向上一级法院上诉,由上级法院重新审理和判决。

公诉案件是否要求被害人出庭

公诉案件通常不强制要求被害人出庭。在公诉案件中,诉讼当事人主要为人民检察院和犯罪嫌疑人,所以并不强制要求被害人到庭。但如果是自诉案件,被害人作为主要的当事人,一般需要出庭,也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

刑事判决书送达被害人吗

法律明文规定,刑事判决书应当送达被害人。不送达被害人的,被害人或者代理人可以向法院提出异议。公开宣判的,应该当场送达当事人及当事人的代理人。定期宣判的,应该送达当事人及代理人。实践中非当庭宣判的,一般是电话通知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到法院去“领取”判决书。刑事案件的判决书还要寄送被告人的户籍地派出所。 该内容由 顾超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

关于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的法律问题。一、诈骗案件判决书是否要通知被害人。诈骗案件判决书是要通知被害人。我国《刑事诉讼法》仅仅规定法院在确定开庭日期后传唤当事人,并且在案件宣判后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被害人属于当事人范围之一。但是司法实践中诈骗案件法院开庭时一般不会通知被害人,可能因为没有被害人的联系电话或者被害人已经委托了辩护人,也可能法律并未明文规定需要通知被害人。但是开庭时肯定会通知被害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同时《刑事诉讼法》规定案件宣判后的判决书需要送达被害人,相当于宣判时间已经通知了被害人。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