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调理肠胃养生方法大全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5-03 04:11:57
文档

中医调理肠胃养生方法大全

一般情况下,中医调理胃肠功能的方法有饮食调理、药物治疗、艾灸治疗等。1、饮食调理:如果胃肠功能比较弱,可以通过服用小米粥、山药粥进行调理,胃肠功能会逐渐增强。2、药物治疗: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药进行改善,如香砂六君丸、附子理中丸等药物。3、艾灸治疗:可以去正规医院进行艾灸治疗,艾灸相应的穴位,达到和胃健脾的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效果不理想,及时进行咨询。
推荐度:
导读一般情况下,中医调理胃肠功能的方法有饮食调理、药物治疗、艾灸治疗等。1、饮食调理:如果胃肠功能比较弱,可以通过服用小米粥、山药粥进行调理,胃肠功能会逐渐增强。2、药物治疗: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药进行改善,如香砂六君丸、附子理中丸等药物。3、艾灸治疗:可以去正规医院进行艾灸治疗,艾灸相应的穴位,达到和胃健脾的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效果不理想,及时进行咨询。

一般情况清净狡诈下,中医落花难上枝调理胃肠五谷丰登功能的方碧血丹心法有饮食精明强干调理、药动听瘦削物治疗、娇子如杀子艾灸治疗老牛拉破车等。1、心悦诚服饮食调理礼贤下士浩气长存:如果胃快刀斩乱麻肠功能比肥大较弱,可美目以通过服李下无蹊径用小米粥优美、山药粥精诚团结促膝谈心进行调理别开生面,胃肠功礼多人不怪将相出寒门能会逐渐拨乱反正有机可乘增强。2心领神会藕断丝连、药物治救人须救彻疗:可以瘦削服用一些英俊中成药进铺天盖地行改善,不慌不忙如香砂六满腔热忱瞬息万变君丸、附舒服子理中丸唯才是举等药物。帅气3、艾灸寻根究底治疗:可按兵不动以去正规有始有终医院进行丰满艾灸治疗害羞,艾灸相舒服应的穴位狗咬吕洞宾,达到和两雄不俱立胃健脾的船多不碍路卖狗皮膏药效果。除温柔此之外,细挑也可以采道三不着两取针灸的悦耳方法进行急急如律令杯酒释兵权治疗,如铁树开花果效果不富贵不傲物理想,及英俊时进行咨鸡肥不下蛋询。内容来自懂视网(www.xyx234.com),请勿采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脾胃不好如何调理?医圣张仲景两千多年的健脾方法来帮你

本 期 导 读

脾胃不和百病生。来看《伤寒论》如何治疗脾胃的问题(内附医案)

很多朋友在后台反应,想了解脾胃调理的知识。的确,现在几乎全民脾虚,十人九个肠胃不舒服,消化不好,吸收差,脸色也暗沉不好看。

我们又处在一个讲究吃饭的 社会 ,问候别人常说,你吃了吗?这实实在在是一句对脾胃 健康 的关怀和提醒。

再加上我们现在哪一个人不天天在思虑沉重的工作压力、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艰巨的养家糊口的任务。心思过重,想多了,心里就不平衡了,所谓忧思伤脾,长期在这种忧思和焦虑的情绪中,脾胃就受伤了。

现在有哪几个人敢说自己脾胃健壮的?

你的肠胃哪不舒服?

胃口佳, 食 欲忒好,吃嘛嘛香,特别能吃,但 吃了又不吸收不长肉

经常容易饿,但吃了又觉得 胃胀

虽然 感觉饿,但不想吃 ,只能勉强自己吃下

胃口一般,能吃,但是吃完容易 胃胀胃痛

肠胃特别敏感 ,一换个地方或者换季、一紧张,不管吃什么就闹肚子

明明胃 怕吃冷的,但总想吃凉的 ,喜欢吃凉的,但吃了又不舒服

总觉得 胃胀、腹胀,打嗝 ,自觉肚子里有很多气

反酸,烧心,胃里有 烧灼感

胃痛胃胀,怕吃凉的, 一吃冷的胃痛 明显,还拉肚子

情绪紧张或者一 生气就胃痛 、胃胀

大便不好 ,经常腹泻或经常便秘,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或者时干时稀

明显不吸收, 吃什么拉什么 ,大便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长年 便秘 ,不吃水果就大便燥结,一直在用通便药

不想喝水 ,一喝水就恶心想吐,或者一整天都不觉得口渴,喝水很少

晚饭 吃多就睡不好 ,或者不能吃晚饭,吃了半夜就胃痛上医院

有 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炎 等病史

你中招了几个?

上述罗列的这些症状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这块,实际上,中医里提到的「脾胃」,《伤寒论》讲的「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不单单说的是饮食这块,实际上是涵盖了多个系统的机能,包括了心肺、消化、精神心理、生殖等等方面。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今天专门来讲这种以肠胃不适、消化二便出现问题为突出表现的「脾胃不调」的情况。

脾胃为啥老有这些问题

1.食欲问题

脾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食欲问题。你的胃口还好吗?

消谷善饥 ,是指易饥饿而食欲旺盛,这多数是 有里热 的表现,里热消食,食欲亢进,如《伤寒论》提到的「 合热则消谷喜饥 」,就是遇上有热的话,这个人就会非常容易饥饿,吃得很多。一般可伴有口渴饮水多,口臭,口腔溃疡,便秘等症。

不欲食 ,是指没胃口,不怎么想吃东西,但还是能勉强吃下一些。

大家熟悉的《伤寒论》96条讲「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食欲不佳,不想吃东西,这是有轻度的胃虚在。

「饥而不欲食」一症,传统中医多认为是胃阴不足引起的,多用益胃汤或者山药、麦冬等以图滋养阴液胃津之功。那么是不是都可以这么处理呢?

《伤寒论》326条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下之利不止。 」这里出现了消渴,饥不欲食,感觉饿,但不想吃东西,为什么呢?

「饥不欲食」这是中焦问题,有里热(心中疼热)和水饮(吐利)夹杂影响到消化的情况,出现胃虚,这个时候如果强行饮食,勉强吃进去,就要呕吐。如果用攻下的方法,那就会下利、腹泻不止。

还提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症状「消渴」,很多人一看到它就想到糖尿病,中医里的消渴证包括一部分的糖尿病类型,但不能完全划等号。「消渴」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口渴,喝水多,但同时伴随着消耗性的小便多。出现了喝多尿多、尿频的问题,这是病入下焦了(二便、男科妇科生殖问题等都归在下焦)

厥阴病寒热错杂,有胃虚,饥不欲食,病情不止在中焦,已经病入下焦,是比较严重和复杂的情况了,需要具体辨证分析。而不是单纯归结为胃中津液的不足。

不能食 ,吃不下去,这个情况要分寒、热、虚、实。

比如228条「 ......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心烦,胃烧,有烧心感,有的人形容感觉胃里火辣辣的,火燎燎烧得难受。同时感觉饥饿想吃东西,有食欲,但是吃不下去。

这种情况很明显是有里热,所以心烦懊恼,头汗出,胃烧心。又有胃中空虚,有虚的表现。不能食,吃不下去,因为有里热和水饮夹杂。舌苔一般是黄厚腻的。

这种湿热水饮夹杂兼虚的情况,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不但能治疗胃中烧灼感、反酸烧心,饥不能食,现代医学常说的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还能治疗心烦不能眠,心中懊 憹 、胸闷、咳喘等症,只要符合病机即可。

栀子豉汤的这种「不能食」是 火证为主,偏热兼虚 的,还有里寒的情况。

如「 不能食,名中寒 」是 胃中虚冷,里寒 引起的纳饮差。饮食消化是需要能量去支持的,胃中虚冷的人,腐熟消化吸收代谢的能力差,就出现吃不下,不想吃,也不想喝水。

如果辨证考虑确实是太阴里寒的问题,「 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要用温里的方法,用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真武汤等温里剂。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脾胃虚寒,可以吃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这一类的中成药吗?

理中汤(或者丸剂)在《伤寒论》主要有三种用途。

一是霍乱吐利,古人说的「霍乱」不是今天的传染病,而是指又呕吐又拉肚子,上吐下泻的症状,叫做霍乱。

二是下利不欲食,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里寒影响到消化的问题了。

三是大病 瘥后 喜唾久不了,唾液增多,频吐之,唾液清稀,胸上有寒,可见胸痹心痛,这个是上焦有寒,还可伴有食欲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胀、便稀、尿频等或然症。

这些情况的共同点都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用了人参。理中汤(丸)加上附子,变成附子理中丸,是里位寒湿邪气更重,用附子配干姜增强温里的力度。

但理中汤(丸)、附子理中汤(丸)是以太阴里寒水饮为主,偏实的证, 温里剂不是补药,是祛邪攻邪法,针对里实寒邪为主的病症 。

如果你 已经很虚弱,不适合攻邪 了,伴有呕吐、拉肚子、胃口不好、腹痛腹胀、尿频等症,虚弱为主伴有里寒,这个时候用理中丸这类的温里剂就不适合了,反而可能 要考虑少阴的补虚法 。

忆忘老师就经手过一例反复腹泻的医案 。老年患者是数十年的肠易激惹综合征腹泻型,西药吃了几十年效果一直很差。长期伴随汗多、怕冷、眠差、口干、腹痛、乏力等症。辨证分析后用了胶艾汤(偏于补益,温补津血为主),患者 各种症状都好转了,最后腹泻也止住了,后面一直没有再腹泻了 。

此外,一些危重症,明明是不能食,却突然能食,要考虑是不是「 除中 」,除中是胃气将竭的表现,类似于回光返照。如果除中,胃气没有恢复,那就非常危险,无胃气则死。

所以说,别虚实相当重要,尤其在脾胃病这里,是选择祛邪还是补虚,病机不同理法也有差异,而不是千人一方的盲从。

食则欲呕 ,有食欲,但进食后想吐,或 食入即吐 。

比如《金匮要略》提到「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这个呕逆不能食,吃了就吐,并不是前面说的胃虚的问题了,而是有实邪在,里热火结影响到进食,偏实热结的情况,用大黄和甘草两味药搭配苦甘祛邪。甘草在这里不是补中益气的作用,而是为了祛邪。

还有如五苓散证的「 水入则吐 」水逆;小半夏汤证「 诸呕吐。谷不得下 」支饮上逆兼胃虚;妊娠恶阻的「 妊娠呕吐不止 」;还有现代医学的食道癌、肠梗阻、胃肠炎、食物中毒、全身*染、颅内高压等问题均可以出现食则欲呕,食入即吐一症。

呕吐一症没有特异性,也没有特效的适合所有人的止呕要药。如被誉为「呕家圣药」的生姜,适合表不解气上冲或里位寒饮造成的呕逆,大热在里引起的呕吐,伴有明显烧心、口臭、便秘的里燥热结的,就不能用生姜来止呕了,反而会助热加重不适。

2.饮食喜好

一般 健康 人饮食上冷热均可,无特殊宜忌。

如果 喜冷,恶热,爱吃冷食,吃冷食无不适 ,很明显是有里热。

喜暖喜温,爱吃热食,怕凉,吃冷的不舒服 ,这是有 里 寒。

但也有的人很奇怪, 喜凉,心里想吃冷的,凉的东西,但怕凉,吃了凉的胃不舒服 。这是为什么?

喜凉,想吃冷的这是有热,但怕凉,吃了不舒服这是有寒。这种人是寒热夹杂的,用干姜附子去温里会助热,用大黄黄连去清热会碍寒。需要仔细辨证分析后合理配伍。

之前就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喜凉但喝了不舒服,要胃疼腹泻。胃口一般,有时腹胀,有时感觉能吃。打嗝,反酸。胃怕凉,但想吃冷的。大便难,干稀不调。后来就用了乌梅类方,效果挺好的。

乌梅酸温、酸泄,可以降逆治疗上气打嗝呕逆,也可以治疗下利拉肚子,还有补益的作用。能照顾里热里燥又有里寒水饮,兼胃虚的问题。

乌梅味酸,那有打嗝反酸是不是要避开酸味药?其实也不一定。很多人见到反酸就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就会下意识地使用所谓的制酸药,比如瓦楞子、海 螵 蛸 、 白芨 等。但其实反酸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只要辨证符合病机,就可以使用。

3.胃痛、胃胀、腹胀

胃痛、胃胀、腹胀的原因有很多,在《伤寒论》里有痞证、结胸、藏结、胸痹等说法,都是要分寒热虚实的。

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 心下痞 」是有里热;理中汤的「 吐下腹满食不消 」是有里寒;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 心下痞硬而满 」是寒热互结;五苓散的「 心下痞。小便不利 」是有水结。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 发汗后腹胀满者 」偏于气证,伴轻微的水饮.......

这里也介绍忆忘老师治疗过的几个医案。

第一则医案是 吃了不洁食物后引起胃痛胃堵1周,伴拉肚子 。吃吗丁啉后胃堵稍减轻,但仍不舒服。这个人也是吃凉的不舒服,胃怕冷,但喜欢吃凉菜。大便拉稀,便后胃痛胃堵减轻,便后舒适。忆忘老师用了 四逆散 ,病人吃完药就好了,不适症状都消失了。

第二则也是胃痛胃胀医案。患者 胃痛,略胀,反酸,吃冷明显 。喝水一般,胃口好,大便2~3天1次,时干时稀。伴有怕冷甚、手潮凉等症。忆忘老师给病人用了 枳实 薤 白桂枝汤 ,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个医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疑难医案。患者 腹胀、二便难、手足肿胀感 。症状大概持续了十年之久,天热犯病,天冷就好。服用过酵素梅子和利尿药有一定效果。

诉:每天下午2~3点肚子发沉发胀,想大便小便但是解不出来,同时全身自我感觉发胀,且体重出现增加现象。吃完饭有撑胀感同时想吃东西且能吃。感觉轻度胃堵,胃胀,无胃疼打嗝反酸。胃怕凉,喜热食。小便不好解,尿少尿黄浑浊,不吃利尿剂就夜起一次,吃利尿剂就夜起三四次且次日浑身轻松。大便不好解,不吃药的话两天一次困难,先干后粘腻,不带血。

腹部查体:腹部按压中度压痛,肚子撑胀感。

那老师用了 桂甘石膏防己汤 ,患者断断续续吃了10付,症状就消除了,基本恢复了正常。

这三个医案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胀胃堵问题,以饮食、二便的消化和排泄异常为主要表现,但因着病机不同,所以最后选择的方药也不同。

如果按照一般的时方思维,遇到胃胀一症,多考虑胃气不能正常和降,气机停滞,通常以调理气机、健脾和胃为主要治则,多用理气消积和胃的药,如莱 菔子 、厚朴、陈皮、山楂、佛手、香橼等药。但如果不去综合分析这个人的四诊资料,抓住寒热表里虚实,就 很容易方向走偏甚至走错,往往只能图一时之效,甚至完全无效 。

胃疼、胃胀、肚子胀气不消化、恶心、嗳气.......肠胃问题频发总不好, 辨证是否正确是关键 。

4.大便问题

最后来说一下大便的问题。正常的大便是一天一次,香蕉状成形,不干不稀,排便习惯规律。便后不带血。

而现在大家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是便秘,腹泻,大便时干时稀等。还有黑便、便血(要先排除消化道出血疾病)。大便问题一般和现代医学上的胃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癌等等关系比较密切。

便秘 一般是考虑 里结 的问题。同样要分寒热虚实。有阳明里热造成的大便硬、大便难,腹部查体多有压痛拒按,脘腹胀满的表现。也有肠道津液濡养不足引起的大便燥结。或者因为小便频数,津液流失而致大便干。还有水结造成的大便硬,这个时候通常没有明显腹部压痛拒按。

腹泻 则要先排除饮食不洁,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的是不是有太阴里寒水饮的问题,津液缺乏推动能量,津液停留不流通变成水饮,水饮往下跑,表现出尿频、便稀。以寒为主的下利多考虑温里剂四逆辈。

但其实 太阴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均可以出现腹泻 下利 。同样要分寒热虚实。

少阴病的下利是「自利而渴」,区别于太阴「自利不渴」,提示少阴津虚的问题。而以里热实结为主的多考虑大黄甘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些方向。少阳湿热下利则要考虑黄芩汤这一类。同样厥阴病的下利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泻心汤类、栀子豉汤类、乌梅丸、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等等。

大便时干时稀 的这种情况,多考虑有 水饮 的问题。水饮不一定就是寒的,同样要分寒热虚实。阳明、少阳可以出现偏热的水饮。太阴里寒可以出现水饮。少阴津虚也可以出现津液虚少而致的水饮。厥阴病也可以出现水饮的问题。

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药,而不是一见便秘就用大黄芒硝芦荟之物,或者就开麻子仁丸、调胃承气汤。一见腹泻就止泻,就用赤石脂、秦皮等,关键还是要辨清楚。

最后也给大家推荐一些常见的调养脾胃的食物。既是食物,也能入药。《伤寒论》是有很多食疗方的。

1.生姜

《千金翼方》这样描述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是个表里兼顾,以表为主的药。能去里位寒饮。如果你不小心吃生冷的吃坏肚子,呕吐清水的,可以用点生姜。孕妇恶心不舒服,妊娠反应厉害的,有胃虚里寒的也可以用。

里热燥结明显的就不能用了。

2.大枣

《千金翼方》:「大枣味甘辛热滑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可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志,除烦闷。疗心下悬惊,治肠澼。生枣味辛多食令人热渴,气胀。苦寒热羸瘦者,弥不可多食伤人。」

大枣性温补中益气,但偏性不小,不可乱吃,有里热燥结,或者胃虚易胃胀气逆胀满的就不吃。

张仲景说过,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没有生病,不要乱吃药,包括补药。

很多人有事没事,要吃点补药,以为是好事,但是不知道药有偏性,会影响人体气机,反而容易生病。所以呢,日常调养脾胃的关键在于照顾好饮食。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吃 压气 饭,减少不必要的物欲。

脾胃不好如何调理?医圣张仲景两千多年的健脾方法来帮你

本 期 导 读

脾胃不和百病生。来看《伤寒论》如何治疗脾胃的问题(内附医案)

很多朋友在后台反应,想了解脾胃调理的知识。的确,现在几乎全民脾虚,十人九个肠胃不舒服,消化不好,吸收差,脸色也暗沉不好看。

我们又处在一个讲究吃饭的 社会 ,问候别人常说,你吃了吗?这实实在在是一句对脾胃 健康 的关怀和提醒。

再加上我们现在哪一个人不天天在思虑沉重的工作压力、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艰巨的养家糊口的任务。心思过重,想多了,心里就不平衡了,所谓忧思伤脾,长期在这种忧思和焦虑的情绪中,脾胃就受伤了。

现在有哪几个人敢说自己脾胃健壮的?

你的肠胃哪不舒服?

胃口佳, 食 欲忒好,吃嘛嘛香,特别能吃,但 吃了又不吸收不长肉

经常容易饿,但吃了又觉得 胃胀

虽然 感觉饿,但不想吃 ,只能勉强自己吃下

胃口一般,能吃,但是吃完容易 胃胀胃痛

肠胃特别敏感 ,一换个地方或者换季、一紧张,不管吃什么就闹肚子

明明胃 怕吃冷的,但总想吃凉的 ,喜欢吃凉的,但吃了又不舒服

总觉得 胃胀、腹胀,打嗝 ,自觉肚子里有很多气

反酸,烧心,胃里有 烧灼感

胃痛胃胀,怕吃凉的, 一吃冷的胃痛 明显,还拉肚子

情绪紧张或者一 生气就胃痛 、胃胀

大便不好 ,经常腹泻或经常便秘,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或者时干时稀

明显不吸收, 吃什么拉什么 ,大便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长年 便秘 ,不吃水果就大便燥结,一直在用通便药

不想喝水 ,一喝水就恶心想吐,或者一整天都不觉得口渴,喝水很少

晚饭 吃多就睡不好 ,或者不能吃晚饭,吃了半夜就胃痛上医院

有 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炎 等病史

你中招了几个?

上述罗列的这些症状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这块,实际上,中医里提到的「脾胃」,《伤寒论》讲的「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不单单说的是饮食这块,实际上是涵盖了多个系统的机能,包括了心肺、消化、精神心理、生殖等等方面。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今天专门来讲这种以肠胃不适、消化二便出现问题为突出表现的「脾胃不调」的情况。

脾胃为啥老有这些问题

1.食欲问题

脾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食欲问题。你的胃口还好吗?

消谷善饥 ,是指易饥饿而食欲旺盛,这多数是 有里热 的表现,里热消食,食欲亢进,如《伤寒论》提到的「 合热则消谷喜饥 」,就是遇上有热的话,这个人就会非常容易饥饿,吃得很多。一般可伴有口渴饮水多,口臭,口腔溃疡,便秘等症。

不欲食 ,是指没胃口,不怎么想吃东西,但还是能勉强吃下一些。

大家熟悉的《伤寒论》96条讲「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食欲不佳,不想吃东西,这是有轻度的胃虚在。

「饥而不欲食」一症,传统中医多认为是胃阴不足引起的,多用益胃汤或者山药、麦冬等以图滋养阴液胃津之功。那么是不是都可以这么处理呢?

《伤寒论》326条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下之利不止。 」这里出现了消渴,饥不欲食,感觉饿,但不想吃东西,为什么呢?

「饥不欲食」这是中焦问题,有里热(心中疼热)和水饮(吐利)夹杂影响到消化的情况,出现胃虚,这个时候如果强行饮食,勉强吃进去,就要呕吐。如果用攻下的方法,那就会下利、腹泻不止。

还提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症状「消渴」,很多人一看到它就想到糖尿病,中医里的消渴证包括一部分的糖尿病类型,但不能完全划等号。「消渴」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口渴,喝水多,但同时伴随着消耗性的小便多。出现了喝多尿多、尿频的问题,这是病入下焦了(二便、男科妇科生殖问题等都归在下焦)

厥阴病寒热错杂,有胃虚,饥不欲食,病情不止在中焦,已经病入下焦,是比较严重和复杂的情况了,需要具体辨证分析。而不是单纯归结为胃中津液的不足。

不能食 ,吃不下去,这个情况要分寒、热、虚、实。

比如228条「 ......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心烦,胃烧,有烧心感,有的人形容感觉胃里火辣辣的,火燎燎烧得难受。同时感觉饥饿想吃东西,有食欲,但是吃不下去。

这种情况很明显是有里热,所以心烦懊恼,头汗出,胃烧心。又有胃中空虚,有虚的表现。不能食,吃不下去,因为有里热和水饮夹杂。舌苔一般是黄厚腻的。

这种湿热水饮夹杂兼虚的情况,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不但能治疗胃中烧灼感、反酸烧心,饥不能食,现代医学常说的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还能治疗心烦不能眠,心中懊 憹 、胸闷、咳喘等症,只要符合病机即可。

栀子豉汤的这种「不能食」是 火证为主,偏热兼虚 的,还有里寒的情况。

如「 不能食,名中寒 」是 胃中虚冷,里寒 引起的纳饮差。饮食消化是需要能量去支持的,胃中虚冷的人,腐熟消化吸收代谢的能力差,就出现吃不下,不想吃,也不想喝水。

如果辨证考虑确实是太阴里寒的问题,「 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要用温里的方法,用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真武汤等温里剂。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脾胃虚寒,可以吃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这一类的中成药吗?

理中汤(或者丸剂)在《伤寒论》主要有三种用途。

一是霍乱吐利,古人说的「霍乱」不是今天的传染病,而是指又呕吐又拉肚子,上吐下泻的症状,叫做霍乱。

二是下利不欲食,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里寒影响到消化的问题了。

三是大病 瘥后 喜唾久不了,唾液增多,频吐之,唾液清稀,胸上有寒,可见胸痹心痛,这个是上焦有寒,还可伴有食欲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胀、便稀、尿频等或然症。

这些情况的共同点都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用了人参。理中汤(丸)加上附子,变成附子理中丸,是里位寒湿邪气更重,用附子配干姜增强温里的力度。

但理中汤(丸)、附子理中汤(丸)是以太阴里寒水饮为主,偏实的证, 温里剂不是补药,是祛邪攻邪法,针对里实寒邪为主的病症 。

如果你 已经很虚弱,不适合攻邪 了,伴有呕吐、拉肚子、胃口不好、腹痛腹胀、尿频等症,虚弱为主伴有里寒,这个时候用理中丸这类的温里剂就不适合了,反而可能 要考虑少阴的补虚法 。

忆忘老师就经手过一例反复腹泻的医案 。老年患者是数十年的肠易激惹综合征腹泻型,西药吃了几十年效果一直很差。长期伴随汗多、怕冷、眠差、口干、腹痛、乏力等症。辨证分析后用了胶艾汤(偏于补益,温补津血为主),患者 各种症状都好转了,最后腹泻也止住了,后面一直没有再腹泻了 。

此外,一些危重症,明明是不能食,却突然能食,要考虑是不是「 除中 」,除中是胃气将竭的表现,类似于回光返照。如果除中,胃气没有恢复,那就非常危险,无胃气则死。

所以说,别虚实相当重要,尤其在脾胃病这里,是选择祛邪还是补虚,病机不同理法也有差异,而不是千人一方的盲从。

食则欲呕 ,有食欲,但进食后想吐,或 食入即吐 。

比如《金匮要略》提到「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这个呕逆不能食,吃了就吐,并不是前面说的胃虚的问题了,而是有实邪在,里热火结影响到进食,偏实热结的情况,用大黄和甘草两味药搭配苦甘祛邪。甘草在这里不是补中益气的作用,而是为了祛邪。

还有如五苓散证的「 水入则吐 」水逆;小半夏汤证「 诸呕吐。谷不得下 」支饮上逆兼胃虚;妊娠恶阻的「 妊娠呕吐不止 」;还有现代医学的食道癌、肠梗阻、胃肠炎、食物中毒、全身*染、颅内高压等问题均可以出现食则欲呕,食入即吐一症。

呕吐一症没有特异性,也没有特效的适合所有人的止呕要药。如被誉为「呕家圣药」的生姜,适合表不解气上冲或里位寒饮造成的呕逆,大热在里引起的呕吐,伴有明显烧心、口臭、便秘的里燥热结的,就不能用生姜来止呕了,反而会助热加重不适。

2.饮食喜好

一般 健康 人饮食上冷热均可,无特殊宜忌。

如果 喜冷,恶热,爱吃冷食,吃冷食无不适 ,很明显是有里热。

喜暖喜温,爱吃热食,怕凉,吃冷的不舒服 ,这是有 里 寒。

但也有的人很奇怪, 喜凉,心里想吃冷的,凉的东西,但怕凉,吃了凉的胃不舒服 。这是为什么?

喜凉,想吃冷的这是有热,但怕凉,吃了不舒服这是有寒。这种人是寒热夹杂的,用干姜附子去温里会助热,用大黄黄连去清热会碍寒。需要仔细辨证分析后合理配伍。

之前就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喜凉但喝了不舒服,要胃疼腹泻。胃口一般,有时腹胀,有时感觉能吃。打嗝,反酸。胃怕凉,但想吃冷的。大便难,干稀不调。后来就用了乌梅类方,效果挺好的。

乌梅酸温、酸泄,可以降逆治疗上气打嗝呕逆,也可以治疗下利拉肚子,还有补益的作用。能照顾里热里燥又有里寒水饮,兼胃虚的问题。

乌梅味酸,那有打嗝反酸是不是要避开酸味药?其实也不一定。很多人见到反酸就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就会下意识地使用所谓的制酸药,比如瓦楞子、海 螵 蛸 、 白芨 等。但其实反酸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只要辨证符合病机,就可以使用。

3.胃痛、胃胀、腹胀

胃痛、胃胀、腹胀的原因有很多,在《伤寒论》里有痞证、结胸、藏结、胸痹等说法,都是要分寒热虚实的。

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 心下痞 」是有里热;理中汤的「 吐下腹满食不消 」是有里寒;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 心下痞硬而满 」是寒热互结;五苓散的「 心下痞。小便不利 」是有水结。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 发汗后腹胀满者 」偏于气证,伴轻微的水饮.......

这里也介绍忆忘老师治疗过的几个医案。

第一则医案是 吃了不洁食物后引起胃痛胃堵1周,伴拉肚子 。吃吗丁啉后胃堵稍减轻,但仍不舒服。这个人也是吃凉的不舒服,胃怕冷,但喜欢吃凉菜。大便拉稀,便后胃痛胃堵减轻,便后舒适。忆忘老师用了 四逆散 ,病人吃完药就好了,不适症状都消失了。

第二则也是胃痛胃胀医案。患者 胃痛,略胀,反酸,吃冷明显 。喝水一般,胃口好,大便2~3天1次,时干时稀。伴有怕冷甚、手潮凉等症。忆忘老师给病人用了 枳实 薤 白桂枝汤 ,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个医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疑难医案。患者 腹胀、二便难、手足肿胀感 。症状大概持续了十年之久,天热犯病,天冷就好。服用过酵素梅子和利尿药有一定效果。

诉:每天下午2~3点肚子发沉发胀,想大便小便但是解不出来,同时全身自我感觉发胀,且体重出现增加现象。吃完饭有撑胀感同时想吃东西且能吃。感觉轻度胃堵,胃胀,无胃疼打嗝反酸。胃怕凉,喜热食。小便不好解,尿少尿黄浑浊,不吃利尿剂就夜起一次,吃利尿剂就夜起三四次且次日浑身轻松。大便不好解,不吃药的话两天一次困难,先干后粘腻,不带血。

腹部查体:腹部按压中度压痛,肚子撑胀感。

那老师用了 桂甘石膏防己汤 ,患者断断续续吃了10付,症状就消除了,基本恢复了正常。

这三个医案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胀胃堵问题,以饮食、二便的消化和排泄异常为主要表现,但因着病机不同,所以最后选择的方药也不同。

如果按照一般的时方思维,遇到胃胀一症,多考虑胃气不能正常和降,气机停滞,通常以调理气机、健脾和胃为主要治则,多用理气消积和胃的药,如莱 菔子 、厚朴、陈皮、山楂、佛手、香橼等药。但如果不去综合分析这个人的四诊资料,抓住寒热表里虚实,就 很容易方向走偏甚至走错,往往只能图一时之效,甚至完全无效 。

胃疼、胃胀、肚子胀气不消化、恶心、嗳气.......肠胃问题频发总不好, 辨证是否正确是关键 。

4.大便问题

最后来说一下大便的问题。正常的大便是一天一次,香蕉状成形,不干不稀,排便习惯规律。便后不带血。

而现在大家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是便秘,腹泻,大便时干时稀等。还有黑便、便血(要先排除消化道出血疾病)。大便问题一般和现代医学上的胃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癌等等关系比较密切。

便秘 一般是考虑 里结 的问题。同样要分寒热虚实。有阳明里热造成的大便硬、大便难,腹部查体多有压痛拒按,脘腹胀满的表现。也有肠道津液濡养不足引起的大便燥结。或者因为小便频数,津液流失而致大便干。还有水结造成的大便硬,这个时候通常没有明显腹部压痛拒按。

腹泻 则要先排除饮食不洁,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的是不是有太阴里寒水饮的问题,津液缺乏推动能量,津液停留不流通变成水饮,水饮往下跑,表现出尿频、便稀。以寒为主的下利多考虑温里剂四逆辈。

但其实 太阴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均可以出现腹泻 下利 。同样要分寒热虚实。

少阴病的下利是「自利而渴」,区别于太阴「自利不渴」,提示少阴津虚的问题。而以里热实结为主的多考虑大黄甘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些方向。少阳湿热下利则要考虑黄芩汤这一类。同样厥阴病的下利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泻心汤类、栀子豉汤类、乌梅丸、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等等。

大便时干时稀 的这种情况,多考虑有 水饮 的问题。水饮不一定就是寒的,同样要分寒热虚实。阳明、少阳可以出现偏热的水饮。太阴里寒可以出现水饮。少阴津虚也可以出现津液虚少而致的水饮。厥阴病也可以出现水饮的问题。

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药,而不是一见便秘就用大黄芒硝芦荟之物,或者就开麻子仁丸、调胃承气汤。一见腹泻就止泻,就用赤石脂、秦皮等,关键还是要辨清楚。

最后也给大家推荐一些常见的调养脾胃的食物。既是食物,也能入药。《伤寒论》是有很多食疗方的。

1.生姜

《千金翼方》这样描述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是个表里兼顾,以表为主的药。能去里位寒饮。如果你不小心吃生冷的吃坏肚子,呕吐清水的,可以用点生姜。孕妇恶心不舒服,妊娠反应厉害的,有胃虚里寒的也可以用。

里热燥结明显的就不能用了。

2.大枣

《千金翼方》:「大枣味甘辛热滑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可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志,除烦闷。疗心下悬惊,治肠澼。生枣味辛多食令人热渴,气胀。苦寒热羸瘦者,弥不可多食伤人。」

大枣性温补中益气,但偏性不小,不可乱吃,有里热燥结,或者胃虚易胃胀气逆胀满的就不吃。

张仲景说过,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没有生病,不要乱吃药,包括补药。

很多人有事没事,要吃点补药,以为是好事,但是不知道药有偏性,会影响人体气机,反而容易生病。所以呢,日常调养脾胃的关键在于照顾好饮食。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吃 压气 饭,减少不必要的物欲。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调理肠胃养生方法大全

一般情况下,中医调理胃肠功能的方法有饮食调理、药物治疗、艾灸治疗等。1、饮食调理:如果胃肠功能比较弱,可以通过服用小米粥、山药粥进行调理,胃肠功能会逐渐增强。2、药物治疗: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药进行改善,如香砂六君丸、附子理中丸等药物。3、艾灸治疗:可以去正规医院进行艾灸治疗,艾灸相应的穴位,达到和胃健脾的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效果不理想,及时进行咨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