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什么诗人被誉为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5-02 02:57:41
文档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什么诗人被誉为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
推荐度:
导读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

杜甫(712漏瓮沃焦釜年2月12日遇难呈祥~770年)谩上不谩下,字子美,自意气风发号少陵野老,吹胡子瞪眼唐代伟大的现杏眼实主义诗人,尽地主之谊与李白合称“粗实李杜”。出生步步生莲花锣齐鼓不齐于河南巩县,家狗向里吠开门七件事原籍湖北襄阳若隐若现。为了与另两家丑不外扬位诗人李商隐干瘪与杜牧即“小夜以继日李杜”区分,浓重杜甫与李白又丰满合称“大李杜丽质”,杜甫也常朗目被称为“老杜慈祥”。杜甫少年邦以民为本救民于水火时代曾先后游大事不糊涂观者如堵墙历吴越和齐赵眺望,其间曾赴洛居高声自远阳应举不第。坚定三十五岁以后认真,先在长安应大行受大名试,落第;后安详来向皇帝献赋单薄,向贵人投赠眺望。官场不得志慢工出细活,目睹了唐朝整洁上层社会的奢甲胄生虮虱靡与社会危机努力。天宝十四载风铃(755年)自力更生闻风而动,安史之乱爆精益求精发,潼关失守温文尔雅,杜甫先后辗八九不离十床头捉刀人转多地。乾元佳偶自天成二年(759陶醉年)杜甫弃官尽地主之谊入川,虽然躲有志竟成避了战乱,生千丝万缕活相对安定,妩媚但仍然心系苍报喜不报忧隔行如隔山生,胸怀国事遇难呈祥。杜甫创作了秀目《登高》《春丑人多作怪望》《北征》势如破竹惩前毖后以及“三吏”花无百日红、“三别”等昆仑之球琳名作。虽然杜光明磊落甫是个现实主魅力义诗人,但他绝域殊方也有狂放不羁唯才是举的一面,从其自信聪慧名作《饮中八尖担两头脱不能赞一词仙歌》不难看何乐而不为出杜甫的豪气得病乱投医干云。杜甫的陡峭思想核心是仁别开生面政思想,他有美满“致君尧舜上拱木不生危打鸭子上架,再使风俗淳富态丰腴”的宏伟抱负纤弱。杜甫虽然在帅气世时名声并不纤弱单薄显赫,但后来锐不可当声名远播,对简洁中国文学和日可爱本文学都产生狗眼看人低了深远的影响观今宜鉴古好色而恶心。杜甫共有约铺天盖地1500首诗气宇轩昂歌被保留了下大事不糊涂观者如堵墙来,大多集于清脆《杜工部集》魁梧。大历五年(蚂蚁搬泰山770年)冬见金不见人担水河头卖,病逝,享年门庭若市不得要领五十九岁。杜见树不见林甫在中国古典积少成多蔓草荒烟诗歌中的影响疾风扫落叶非常深远,被凛凛不可犯后世尊称为“吃力不讨好诗圣”,他的气宇轩昂诗被称为“诗整齐史”。后世称喜怒哀乐其杜拾遗、杜鼓破众人捶工部,也称他蚍蜉撼树杜少陵、杜草见义勇为堂。内容来自懂视网(www.xyx234.com),请勿采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 )诗人之一,被后人尊称为(???)。_百度...

正确答案: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之一,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下面是资料: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 人民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自唐以来, 他的诗即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生于公元七一二年,死于公元七七○年,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 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安史乱前的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 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有可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 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而诗,便是他有力的武器。
  杜甫不是贵族,但也并非劳动人民出身。他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 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历史条件,也就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 创作道路正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游历时期。 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由于刻苦学习,使他能够从“读 书破万卷”以至“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从二十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漫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在游齐、赵期间,他结交了李白和高适,除打猎取乐外,他们也经常赋诗或 论文。对这段游历,诗人晚年还很向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快意诚然是快意,却没有给他的创作带来光彩。在现存不到三十首的诗 中,还没有代表性的佳作。这只是他的创作的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人民,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 的。这是安史大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诗人已丧失了他的“裘马”了。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 也曾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但他毕竟还是选择了另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生活折磨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使他逐渐走向人民,深人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 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与为宫时 期。这是安史大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诗人没有丧失气节,消极地等待长安的恢复,而是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只身逃出长安。在为官期间,由于和肃宗政见不合,他仍多次获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在回鄜 州的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了各种惨象,他和父老们、和送行的母亲们,哭在一起。安史之乱,原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爆发的一次带有民族 矛盾性质的叛乱。由于大野心家安禄山实行民族歧视,到处烧杀淫掠,这就使得唐王朝进行的平乱战争具有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性,得到广大人 民的支持。历史表明:当时不仅大河南北的人民纷起抗击,白面书生也拿起了武器,“赴敌甘负戈,论兵勇投笔。”(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诗 人畅当便是其中之一。甚至妇女也自动参军,《旧唐书:肃宗纪》;“卫州妇人侯四娘、滑州妇人唐四娘、某州妇人玉二娘,相与敌血,请赴行营讨贼,皆补果毅。”回纥等少数民族也出兵“助顺”。这说明平定安史叛乱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杜甫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 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的诗篇, 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七五九年七月,杜甫弃宫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吃尽千辛万苦,于 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的弃官,并不是立意要走向人民,但实际上他从此却真是走向人民了。在漂泊的十一年 中,除了几个月的幕府生活外,他基本上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所以说“晚憩必村墟”、“田父实为邻”。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并有着深厚的友谊,
这从“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枣熟从人打”、“药许邻人劚”一类
诗句也就可以看出。愈爱人民也就愈憎厌官僚,所以他曾公开的说:“不爱 人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邻舍未曾嗔。”在这漂泊的十一年中,杜甫生活仍然很苦,常常不免要逃难和挨饿受冻。前人说杜甫是个“菜肚老人”(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实际上他往往是连菜也没得吃,而
且也并不始于老年。在他逝世不久以前,还因为逃难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
是他在生活上总是向人民看齐,觉得自己比人民还是好得多。但是,不论怎 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杜甫都是一刻也不曾忘记国家、人民和政治的。比如漂泊夔州时,关于朝廷的消息,他就是问之于地方官的,所谓“朝廷问府主”;有时也问之于过往的使者,所谓“相看多使者,一一问函关”。
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他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
诗。他说:“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又说:“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正是诗人忠实的自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
化。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年冬, 死在由长沙到岳阳途中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却要作人民的代言人,待人的身后萧条,自不在话下。八一三年,仅由他的孙子杜嗣业一收拾乞丐”,
才把停在岳阳的灵柩归葬僵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四十三年。
从以上简单的叙述,我们已可看出杜甫和人民的关系和他如何接近人民

的过程。前人说:学杜诗“须是范希丈(范仲淹)专志于诗,又是一生困穷 乃得!”(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不是没有道理的。
杜甫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由于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对儒家学
说也有所突破。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 是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言律诗都可作“奏疏” 看,其实何止五律?儒家也谈“节用爱民”,“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
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与之相反,他热爱劳动人民,也欢喜劳动,并甘心
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 摆脱了这种狭隘思想,他是反对和亲的,但并非无条件的反对。他说,“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并责备唐王朝:“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由。于时代、阶级的限制,他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但
是杜甫的忠君是和爱国爱民密切结合的,所以苏轼可以说杜甫“一饭未尝忘
君”,而周紫芝也可以说“少陵有句皆忧国”。对此,我们必须作具体分析, 把精华与糟粕区别开来。



  毛主席说:“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杜甫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从以
下各方面都可看出来。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无限同情,是杜甫诗歌深
刻的思想性的第一个特征。他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 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各种类型的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在《赴奉先咏怀》中,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养活了剥削阶级:“彤庭所分帛,本自寒
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又呈吴郎》中,他通过寡妇扑枣的描写,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不为困穷宁有此?”并进一步把“盗贼”的根源,归咎于封建统治者本身的骄奢荒淫:“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在《遭田父泥饮》中,他还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那种天真淳补的优
良品质。“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作为一个曾经
侍候过皇帝的人,对待劳动人民竟能持此种态度,是极为可贵,富有进步意 义的。也正因为诗人是这样一副热心肠,在杜甫笔下,我们才能看到如此众多的人民形象。他对人民的同情竟达到如此高度:只要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身的痛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饿已卒”的情
况下,他还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成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
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并宁愿以“冻死”来换取广大饥寒无告者 的温暖。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是杜甫诗歌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二个特征。正如上引诗句所表明的那样,杜甫是一个不惜自
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他也要求他的朋友们能够“济时肯杀身”、“临
危莫爱身”。因此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热忱。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

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的时候,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旦大乱初定,他又兴奋得流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 满衣裳。”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关国家命运的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重大事件,我们几乎都可以在杜甫的诗中找到反映。杜甫从切身体会中感到,要抵 抗敌人,就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战斗。因此,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而“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 州杂诗》),也决不只是写的一匹“老骕骦”,而是蕴含着一种急欲杀敌致果的报国心情在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因此,“三吏”“三别”,从最深刻 的意义上来说,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痛苦的诗,同时也是爱国诗篇。因为在这些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高度的爱 国精神。“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声,也是诗人通过新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黄家舒说:“均一兵车行役之泪, 而太平默武,则志在安边;神京陆沉,则义严讨贼。”(《杜诗注解》序)是颇得要领的。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 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会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诗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三个特征。他的讽刺面非常广,也不论对象是谁。在《兵车行》中, 他讽刺的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揭露他的穷兵黩武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宰相杨国 忠兄妹,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但杜甫在《丽人行》中却讥讽他们的奢侈荒淫,在《赴奉先咏怀》中并把他们这种生活和人民的苦难连系起来,和 国家命运连系起来。他一方面唱出“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另一面他又一再警告统治者要节俭,认为:“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唐肃宗、代宗父子信用鱼朝思、李辅国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权,杜甫却大骂“关中小儿坏纪纲”,认为只有把他们杀掉,国家才会有转机:“不成诛执法, 焉得变危机?”在《冬狩行》中,他讽刺地方军阀只知打猎取乐:“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伴 随着叛乱而来的,是官军的屠杀奸淫,《三绝句》之一作了如下的暴露:“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 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宫军中!”当官吏的贪污剥削有加无已,《岁晏行》)就揭露:“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一个 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就难怪杜甫有时竟是破口大骂,把他们比作虎狼和凶手:“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万姓疮瘦合,群凶嗜欲肥。” 但阶级的局限,使杜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忠告他的朋友们要作清官:“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真是“告诫友朋,若训子弟”(《杜诗胥钞》)。
  除上述三方面这些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外,在一些咏物写 景的诗中,也都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同是一个雨,杜甫有时则表示喜悦,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大雨,哪怕茅屋漏了,只要对人民有利,他照样是喜悦: “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当久雨成灾时,他却遏不住他的恼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丸日寄岑参》)可见他的喜怒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的。咏物诗中,如《萤火》、《虎》等,也都可以看作政治讽刺诗。吴乔说“诗
  
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并指出杜甫的为人,是“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这话很有见地,也是确实的。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河山,他那些抒情诗和描写山川风物的纪行
诗,也同样可以看到他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祖国的江山竟成了诗人的肺腑。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说得对,人民的确是要好诗的, 杜甫也确实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留下了许多好诗。他的诗,是我国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杜甫异常重视诗的艺术功夫,除《戏为六绝句》外,和李白、高适、岑参、孟云卿等也常常提到“论文”的事。他对于一篇诗的要求非常严格,即
所谓“毫发无遗憾”。为了达到这种完美无缺的艺术境界,他的创作态度也 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他不只是“颇学阴何苦用心”、“新诗改罢自长吟”,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杜甫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 有高度的艺术性,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我们可以先谈谈他的叙事诗。这类诗特别值得我们珍视。杜甫以前,文
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叙人民之事的就更少。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 而且质量高,表现他的现实主义特色最为突出,最为充分。
我觉得,杜甫的叙事诗中,有许多艺术特色值得我们重视。例如,诗人
善于选择并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他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便是通过典型化而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的。杜甫还善于选择和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往往从同一类型的许多人物中只着重描写一个,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例如《兵车行》,只写他和那行人的谈话,但千万行
人的悲惨命运也就显示无余。《前出塞》、《后出塞》等,同样可以作为例 证。
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
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比如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新丰折臂翁》同样是反对穷兵黩 武的名篇,但作者是站出来发言的,我们只要拿来和《兵车行》一对照,马上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孰优孰劣,还可研究,但这差异却是明显的。
杜诗中很注意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
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 言的个性化。这种例子很多。《新婚别》写那位新娘子的语言尤为成功。本来是柔肠寸断,痛不欲生,但又不能不顾虑到自己还是个刚过门的新娘子的身份,所以语带羞涩,备极吞吐。由于语言传神,所以我们读杜甫这类诗,
总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采用俗语,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诗歌语言发展上的一大革 新。自一般士大夫丈人观之,这种俗语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但杜甫在抒情诗中用俗语很多,在叙事诗中则更丰富。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人物语言
的个性化。如《兵车行》的“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新
婚别》)的“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至如《前出塞》的“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更是有同谣谚。 他提高了俗语的地位,丰富了诗的语言,使诗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
众;另一方面又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珠玉般的、字字敲得响、“字字不闲”
的诗句。卢世?评“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说:“合字肥字,惨不可读。诗有一字而峻夺人魄者,此也。”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在这方面,还很值得 我们研究、学习。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抒情诗也有自己的风格。抒情一般易流于抽象,杜甫却写得形象和具体。在叙事诗中,杜甫寄情干事,在抒情诗中,
则往往寄情于景,融景人情,情景交融。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景同时 出现,如他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等;另一种是好象只见景,不见情。如《登慈恩寺塔》:“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但其中仍透露了忧国念乱的
心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
藤日月昏。”其中也同样有着诗人跳动的心和那个混乱时代的影子。在叙事 诗中,杜甫尽量地有意识地避免发议论,在抒情诗,具体他说在政治抒情诗中,却往往大发议论,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概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而抒情诗则多用五七言近
体,因之这类诗,语言特别精炼,音乐性也强,耐人含咏。
  由于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因此他对后代的影响和贡献,也是 多方面的、深远的和巨大的。在我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他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那“即事名篇”的写作方法,直接开导了中唐时期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
运动。他那些叙事诗,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等等,实际上就
是新题乐府。 杜甫运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充分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
各种诗体树立了榜样。诗,在他手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用诗写传记,写
游记,写自传,写奏议,写书札,总之,凡是他人用散文来写的,他都可以 用诗的形式来写。在他之前,七言律诗,照例是用来歌功颂德或应酬的,但他却用来反映现实,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革。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 )诗人之一,被后人尊称为(???)。_百度...

正确答案: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之一,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下面是资料: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 人民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自唐以来, 他的诗即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生于公元七一二年,死于公元七七○年,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 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安史乱前的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 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有可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 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而诗,便是他有力的武器。
  杜甫不是贵族,但也并非劳动人民出身。他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 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历史条件,也就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 创作道路正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游历时期。 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由于刻苦学习,使他能够从“读 书破万卷”以至“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从二十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漫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在游齐、赵期间,他结交了李白和高适,除打猎取乐外,他们也经常赋诗或 论文。对这段游历,诗人晚年还很向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快意诚然是快意,却没有给他的创作带来光彩。在现存不到三十首的诗 中,还没有代表性的佳作。这只是他的创作的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人民,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 的。这是安史大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诗人已丧失了他的“裘马”了。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 也曾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但他毕竟还是选择了另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生活折磨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使他逐渐走向人民,深人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 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与为宫时 期。这是安史大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诗人没有丧失气节,消极地等待长安的恢复,而是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只身逃出长安。在为官期间,由于和肃宗政见不合,他仍多次获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在回鄜 州的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了各种惨象,他和父老们、和送行的母亲们,哭在一起。安史之乱,原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爆发的一次带有民族 矛盾性质的叛乱。由于大野心家安禄山实行民族歧视,到处烧杀淫掠,这就使得唐王朝进行的平乱战争具有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性,得到广大人 民的支持。历史表明:当时不仅大河南北的人民纷起抗击,白面书生也拿起了武器,“赴敌甘负戈,论兵勇投笔。”(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诗 人畅当便是其中之一。甚至妇女也自动参军,《旧唐书:肃宗纪》;“卫州妇人侯四娘、滑州妇人唐四娘、某州妇人玉二娘,相与敌血,请赴行营讨贼,皆补果毅。”回纥等少数民族也出兵“助顺”。这说明平定安史叛乱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杜甫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 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的诗篇, 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七五九年七月,杜甫弃宫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吃尽千辛万苦,于 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的弃官,并不是立意要走向人民,但实际上他从此却真是走向人民了。在漂泊的十一年 中,除了几个月的幕府生活外,他基本上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所以说“晚憩必村墟”、“田父实为邻”。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并有着深厚的友谊,
这从“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枣熟从人打”、“药许邻人劚”一类
诗句也就可以看出。愈爱人民也就愈憎厌官僚,所以他曾公开的说:“不爱 人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邻舍未曾嗔。”在这漂泊的十一年中,杜甫生活仍然很苦,常常不免要逃难和挨饿受冻。前人说杜甫是个“菜肚老人”(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实际上他往往是连菜也没得吃,而
且也并不始于老年。在他逝世不久以前,还因为逃难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
是他在生活上总是向人民看齐,觉得自己比人民还是好得多。但是,不论怎 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杜甫都是一刻也不曾忘记国家、人民和政治的。比如漂泊夔州时,关于朝廷的消息,他就是问之于地方官的,所谓“朝廷问府主”;有时也问之于过往的使者,所谓“相看多使者,一一问函关”。
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他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
诗。他说:“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又说:“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正是诗人忠实的自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
化。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年冬, 死在由长沙到岳阳途中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却要作人民的代言人,待人的身后萧条,自不在话下。八一三年,仅由他的孙子杜嗣业一收拾乞丐”,
才把停在岳阳的灵柩归葬僵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四十三年。
从以上简单的叙述,我们已可看出杜甫和人民的关系和他如何接近人民

的过程。前人说:学杜诗“须是范希丈(范仲淹)专志于诗,又是一生困穷 乃得!”(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不是没有道理的。
杜甫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由于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对儒家学
说也有所突破。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 是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言律诗都可作“奏疏” 看,其实何止五律?儒家也谈“节用爱民”,“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
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与之相反,他热爱劳动人民,也欢喜劳动,并甘心
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 摆脱了这种狭隘思想,他是反对和亲的,但并非无条件的反对。他说,“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并责备唐王朝:“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由。于时代、阶级的限制,他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但
是杜甫的忠君是和爱国爱民密切结合的,所以苏轼可以说杜甫“一饭未尝忘
君”,而周紫芝也可以说“少陵有句皆忧国”。对此,我们必须作具体分析, 把精华与糟粕区别开来。



  毛主席说:“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杜甫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从以
下各方面都可看出来。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无限同情,是杜甫诗歌深
刻的思想性的第一个特征。他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 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各种类型的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在《赴奉先咏怀》中,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养活了剥削阶级:“彤庭所分帛,本自寒
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又呈吴郎》中,他通过寡妇扑枣的描写,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不为困穷宁有此?”并进一步把“盗贼”的根源,归咎于封建统治者本身的骄奢荒淫:“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在《遭田父泥饮》中,他还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那种天真淳补的优
良品质。“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作为一个曾经
侍候过皇帝的人,对待劳动人民竟能持此种态度,是极为可贵,富有进步意 义的。也正因为诗人是这样一副热心肠,在杜甫笔下,我们才能看到如此众多的人民形象。他对人民的同情竟达到如此高度:只要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身的痛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饿已卒”的情
况下,他还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成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
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并宁愿以“冻死”来换取广大饥寒无告者 的温暖。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是杜甫诗歌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二个特征。正如上引诗句所表明的那样,杜甫是一个不惜自
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他也要求他的朋友们能够“济时肯杀身”、“临
危莫爱身”。因此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热忱。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

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的时候,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旦大乱初定,他又兴奋得流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 满衣裳。”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关国家命运的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重大事件,我们几乎都可以在杜甫的诗中找到反映。杜甫从切身体会中感到,要抵 抗敌人,就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战斗。因此,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而“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 州杂诗》),也决不只是写的一匹“老骕骦”,而是蕴含着一种急欲杀敌致果的报国心情在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因此,“三吏”“三别”,从最深刻 的意义上来说,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痛苦的诗,同时也是爱国诗篇。因为在这些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高度的爱 国精神。“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声,也是诗人通过新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黄家舒说:“均一兵车行役之泪, 而太平默武,则志在安边;神京陆沉,则义严讨贼。”(《杜诗注解》序)是颇得要领的。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 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会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诗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三个特征。他的讽刺面非常广,也不论对象是谁。在《兵车行》中, 他讽刺的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揭露他的穷兵黩武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宰相杨国 忠兄妹,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但杜甫在《丽人行》中却讥讽他们的奢侈荒淫,在《赴奉先咏怀》中并把他们这种生活和人民的苦难连系起来,和 国家命运连系起来。他一方面唱出“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另一面他又一再警告统治者要节俭,认为:“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唐肃宗、代宗父子信用鱼朝思、李辅国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权,杜甫却大骂“关中小儿坏纪纲”,认为只有把他们杀掉,国家才会有转机:“不成诛执法, 焉得变危机?”在《冬狩行》中,他讽刺地方军阀只知打猎取乐:“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伴 随着叛乱而来的,是官军的屠杀奸淫,《三绝句》之一作了如下的暴露:“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 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宫军中!”当官吏的贪污剥削有加无已,《岁晏行》)就揭露:“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一个 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就难怪杜甫有时竟是破口大骂,把他们比作虎狼和凶手:“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万姓疮瘦合,群凶嗜欲肥。” 但阶级的局限,使杜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忠告他的朋友们要作清官:“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真是“告诫友朋,若训子弟”(《杜诗胥钞》)。
  除上述三方面这些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外,在一些咏物写 景的诗中,也都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同是一个雨,杜甫有时则表示喜悦,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大雨,哪怕茅屋漏了,只要对人民有利,他照样是喜悦: “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当久雨成灾时,他却遏不住他的恼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丸日寄岑参》)可见他的喜怒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的。咏物诗中,如《萤火》、《虎》等,也都可以看作政治讽刺诗。吴乔说“诗
  
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并指出杜甫的为人,是“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这话很有见地,也是确实的。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河山,他那些抒情诗和描写山川风物的纪行
诗,也同样可以看到他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祖国的江山竟成了诗人的肺腑。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说得对,人民的确是要好诗的, 杜甫也确实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留下了许多好诗。他的诗,是我国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杜甫异常重视诗的艺术功夫,除《戏为六绝句》外,和李白、高适、岑参、孟云卿等也常常提到“论文”的事。他对于一篇诗的要求非常严格,即
所谓“毫发无遗憾”。为了达到这种完美无缺的艺术境界,他的创作态度也 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他不只是“颇学阴何苦用心”、“新诗改罢自长吟”,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杜甫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 有高度的艺术性,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我们可以先谈谈他的叙事诗。这类诗特别值得我们珍视。杜甫以前,文
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叙人民之事的就更少。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 而且质量高,表现他的现实主义特色最为突出,最为充分。
我觉得,杜甫的叙事诗中,有许多艺术特色值得我们重视。例如,诗人
善于选择并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他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便是通过典型化而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的。杜甫还善于选择和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往往从同一类型的许多人物中只着重描写一个,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例如《兵车行》,只写他和那行人的谈话,但千万行
人的悲惨命运也就显示无余。《前出塞》、《后出塞》等,同样可以作为例 证。
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
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比如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新丰折臂翁》同样是反对穷兵黩 武的名篇,但作者是站出来发言的,我们只要拿来和《兵车行》一对照,马上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孰优孰劣,还可研究,但这差异却是明显的。
杜诗中很注意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
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 言的个性化。这种例子很多。《新婚别》写那位新娘子的语言尤为成功。本来是柔肠寸断,痛不欲生,但又不能不顾虑到自己还是个刚过门的新娘子的身份,所以语带羞涩,备极吞吐。由于语言传神,所以我们读杜甫这类诗,
总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采用俗语,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诗歌语言发展上的一大革 新。自一般士大夫丈人观之,这种俗语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但杜甫在抒情诗中用俗语很多,在叙事诗中则更丰富。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人物语言
的个性化。如《兵车行》的“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新
婚别》)的“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至如《前出塞》的“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更是有同谣谚。 他提高了俗语的地位,丰富了诗的语言,使诗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
众;另一方面又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珠玉般的、字字敲得响、“字字不闲”
的诗句。卢世?评“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说:“合字肥字,惨不可读。诗有一字而峻夺人魄者,此也。”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在这方面,还很值得 我们研究、学习。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抒情诗也有自己的风格。抒情一般易流于抽象,杜甫却写得形象和具体。在叙事诗中,杜甫寄情干事,在抒情诗中,
则往往寄情于景,融景人情,情景交融。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景同时 出现,如他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等;另一种是好象只见景,不见情。如《登慈恩寺塔》:“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但其中仍透露了忧国念乱的
心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
藤日月昏。”其中也同样有着诗人跳动的心和那个混乱时代的影子。在叙事 诗中,杜甫尽量地有意识地避免发议论,在抒情诗,具体他说在政治抒情诗中,却往往大发议论,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概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而抒情诗则多用五七言近
体,因之这类诗,语言特别精炼,音乐性也强,耐人含咏。
  由于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因此他对后代的影响和贡献,也是 多方面的、深远的和巨大的。在我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他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那“即事名篇”的写作方法,直接开导了中唐时期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
运动。他那些叙事诗,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等等,实际上就
是新题乐府。 杜甫运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充分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
各种诗体树立了榜样。诗,在他手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用诗写传记,写
游记,写自传,写奏议,写书札,总之,凡是他人用散文来写的,他都可以 用诗的形式来写。在他之前,七言律诗,照例是用来歌功颂德或应酬的,但他却用来反映现实,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革。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什么诗人被誉为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